在上期回顧中,我說明了四個組別獎項從缺的原因,這一篇則是要公布參賽作品的數量及分布,分析本屆大賽的參賽趨勢,以及點出參賽者明年可以努力的方向。
參賽作品少,反映的是對風格認識的不足
首先可以發現的是獎項空缺的深色拉格、特殊IPA、烈性艾爾、酸啤酒,都是報名數量不到20款的組別。參賽作品少,甚至亞洲地區酒廠、品牌也很少出這類酒款,證明本次參賽圈對于這類風格的理解不夠深,所以多數參賽作品才沒有達到風格要求的得獎標準。正面思考,這不正是明年想奪獎的人可以努力的目標嗎?
帝國世濤并非釀酒師愛的主流風格
再觀察,可以發現帝國世濤報名數量極低,很大可能是因為本屆大賽將低酒精度的波特與世濤獨立分組,導致兩者的報名數差距將近五倍。過去幾年各大比賽得到全場總冠軍或是分組冠軍的多半是帝國世濤,但并不代表帝國世濤有較多人參賽,而是由于將高酒精濃度、風味更加飽滿的帝國世濤與酒精濃度一般的波特、世濤放在一起,對于后者是不公平的。這次的大賽參賽分組,不但能有效保護低酒精度的波特與世濤,也能真實觀察釀酒者的喜好。
拉格組報名少,反映參賽釀酒師仍對拉格帶有偏見
參賽作品往往不是參賽者為了比賽特地釀造的,而是釀酒師平常自己愛喝的酒款或是市場熱銷的酒款。拉格組參賽作品僅有40款,這不僅是因為拉格發酵期間的控溫困難,也代表多數人還未能體會拉格啤酒的美好。大賽組委會已在評估明年增設更多拉格組,希望能借此刺激亞洲精釀市場及釀酒者們,愿意花更多心力在研究拉格啤酒這類風格。
英式啤酒參賽者少,獎項全被酒廠拿走,在警告什么?
本人最熱愛的啤酒風格就是英式啤酒,但是在上海生活的三個月內,完全無法在任何瓶子店或是酒吧喝到令人滿意的傳統英式啤酒。這現象也反應在比賽中,除了英式啤酒只有少少的35款參賽作品外,評審在最后決賽期間,認為只有得獎的三款酒有做出英式啤酒的樣貌,其余參賽作品與英式啤酒的本質不符。因此,釀造者們如果不愿意看到酒廠再度包辦獎項前三名,可以費點心思去研究英式啤酒,到明年比賽時再去扳倒他們。
美式艾爾、IPA與增味組參賽作品多,但釀酒師們真的理解這些風格了嗎?
我得先提到的是增味組,這個組一直都是評審們的惡夢。增味組不單單是數量多而已,更多的是參賽者沒能理解啤酒的本質。啤酒追求的就是易飲性,而總會有參賽者使用花椒或辣椒釀酒,試問:有誰能夠一杯又一杯的喝下刺激性過強的辣椒啤酒呢?
增味組啤酒的評審評分時,特別注意的就是協調性,許多作品額外添加的原料,會使酒款難以下咽,這是不易得獎的主因。參賽者在送比賽前,不妨自己做個測驗,如果你能把自己釀的酒連喝一公升,都不會感到膩或惡心,那就是有機會得獎的作品。
接下來,我個人認為美式類的酒款,包含美式艾爾和IPA,并不一定要成為本土精釀發展的主流,原因在于現階段新鮮原物料取得的困難,以及多數人并不適應高苦度酒款。本次大賽,在美式艾爾組的決賽階段,評審耗費超過兩個小時的討論時間才決定出前三名,關鍵問題在于幾乎全部酒都未能表現美式的個性。參賽者們可以思考,那些又苦又不香的酒,是否真的是你的最愛?
賽后評析就此告一段落。接下來,關于本次大賽,我們將換一些視角和風格,由(賤人)編輯瓦西里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內容。希望這次大賽能為所有參賽者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希望我們來年再聚,一起把下一屆辦得更好!
最后,依然要衷心地感謝大賽的贊助商和媒體伙伴,感謝你們為這么多人的夢想搭建起的舞臺!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