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應一位福建美少女要求而寫,啟動資金高達兩碗土筍凍,請大家且讀且珍惜。
關于這個話題最常見的闡述方式就是那些無知的美食博主,從美國對craftbeer的法定限制,來告訴我們什么是craft beer。
諸如股份組成、產量、原料等等這些基礎內容,我懶得復制粘貼了,大家上網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一幅圖證明你不知道你知道的精釀啤酒不是你知道的精釀啤酒
幾年來無數文盲前赴后繼,照抄美國的法案撰寫出精釀啤酒的各種蹩腳解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讀了那么多精釀啤酒的介紹,仍然說不清精釀啤酒是什么的原因。
其實這些除了給美國政府用來退稅的標準,就是給美國酒廠拿來營銷的噱頭,比起“純凈法”(這個破玩意今天先放過,改天來細細扒一扒)也干凈不到哪去,和我們現實中喝酒完全不相干。
試問假如有一家酒廠,股東全是家釀先鋒、產量蚊級,原料復古,專門生產復刻百威喜力科羅娜,你當如何呢?
又譬如像鵝島、邪草這些酒廠,已經被百威并購,當你面對他們生產的BCBS等等經典神酒時,又該怎樣看待呢?
那么什么是精釀啤酒?
很簡單,我同樣引用美國法律來解釋,美國大法官波特·斯圖亞特在定義什么是小黃圖時曾經說過:"I know it when I see it。"明確定義黃圖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看到時,你就知道它是黃圖。
精釀啤酒也是一樣的,明確定義什么是精釀啤酒是沒有必要的,I know it when I drunks。這就叫自由心證啊旁友們,教條一個個背的滾瓜爛熟,可我看你們買BCBS的時候下手怎么那么快呢?
所以今天想說的并不是精釀啤酒如何定義,而是如何理解它——你能理解它,你就能通過自由心證來認出它。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榮格
2,
有一個叫Michael Jackson的酒鬼,通過全世界到處喝酒,不斷推廣各種各樣當時看起來很冷門的啤酒,這個時期,人們一點一點叫起來一個概念叫Craft beer。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這個概念既不是強調手工的意思,也不是后來酒廠們抱團爭取政策和營銷時的排外概念。
■ 我不是說這個概念是MJ第一個叫的,也沒有無聊到考證是誰第一個這樣叫的。
起初,老酒廠們是一頭霧水:老子代代相傳,做了好幾百年酒了,這時候忽然跑來一個醉鬼說老子做的酒叫Craft beer,美國佬啊美國佬,你們想象力太豐富啦!
但是這個概念偉大就偉大在它特別方便營銷(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中文“精釀啤酒”這個翻譯可以說是相當精妙了),Craft beer這個詞特別有畫面感。而且MJ老爺子的介紹方式非常淺顯易懂,直接香蕉味蘋果味各種滿天飛,這特別容易讓門外漢快速了解啤酒。
這就像是精釀啤酒的《創世紀》,一切都是本來存在于混沌之中的,但是這段時期里,混沌分開,“于是就成了”。
于是Craft beer就慢慢發展開了,一邊是大眾根據口味自由心證,一邊是酒廠們根據需要排除異己,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現在我們能看到當前的奇景就是:Craft beer的大本營Untappd頂級評分酒前幾名都是法定意義上的“非精釀啤酒”(BCBS的生產廠家鵝島隸屬于工業啤酒巨頭百威)。
Craft beer大佬們一邊對工業啤酒咬牙切齒、口誅筆伐,等到收購到了自己身上,大佬們立刻能找出一百萬個理由證明加入大集團能讓他們的精釀啤酒更好喝。
所以我們還要不要抵制“非精釀啤酒”?
不確切是一切偉大事物的本質。——埃德蒙·伯克
3,
所以精釀啤酒為什么會從混吃等死、經營不善的土特產怪咖們,一躍成為風光無限、不可阻擋的趨勢?
比較有說服力的一種說法是,在工業啤酒長期的打壓之下,舊的各種啤酒風格本來已經快要抵擋不住,但是借著互聯網的改革春風,大家又獲得了新的機會滿血復活,因為互聯網能夠為小眾產品聚集出一個工業時代所不能夠聚集的人數。
這就好比有這么一位小張朋友,大學剛畢業,打算創業釀啤酒,如果在工業時代,沒有互聯網幫助,他就只能像包子鋪一樣,供應周圍的鄰居,他甚至要搞定自己和客人之間的私人關系。
如果按照鄧巴數字理論,小張能建立的關系最多不超過150組,刨去親朋好友,這個生意就沒多大發展空間了。如果他要走得更遠,就很困難。
著名的“鄧巴數字”,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該定律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
這時候隔壁王叔叔是一個有錢大佬,他想投資小張,但是要求做成本最低的啤酒,通過廣告和渠道下線,直接推廣到整個國家乃至外國,這個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所以不管你起點怎樣,在工業時代很容易不知不覺就做成了工業淡啤酒,市場也證明了工業淡拉格是最有效的產品。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就不一樣了,小張可以通過網絡免費地推廣自己的酒,并不需要巨額推廣費用,而因為人的需求具有參差性,互聯網也能為他聚集起足夠多的用戶,按照互聯網理論家凱文·凱利的說法,你只需要聚集一千個粉絲,就能養活自己了。
簡單來說,“ 一千鐵桿粉絲 ”的要點便是: 創作者,如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視頻制作者,或者作家——換言之,也就是任何創作藝術作品的人——只需擁有1000名鐵桿粉絲便能糊口。
這樣的話,小張需要的是找到這一千個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隔壁王叔叔的父愛如山反倒沒那么重要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認為craft beer產生于波西米亞文化啦、產生于反資本啦等等……你們看著開心就好。咱們文化人當然不是這么聊天的。
互聯網、大工業、波西米亞……這一切都是偶然嗎?
在還沒有領悟到我們做過了許多蠢事這一點之前,我們將不會變得更為明智。——哈耶克
4,
先說結論:精釀啤酒誕生于工業啤酒的極端發達,沒有工業啤酒的極端發達,“精釀啤酒”只能匍匐于非常低下的生產方式,安于做個土特產。
我們要理解這一結論,就要首先理解進化本身。低層次的進化是優勝略汰,更宏觀地看,低層次的進化產物,會成為高層次進化產物的背景和環境。
例如無機世界在各種作用下,“偶然”誕生了有機物,這時候無機物并沒有淘汰,而是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有機物誕生生命以后,微觀的有機物(例如氨基酸、蛋白質、病毒)則成了更進一步的“自然環境”……如果我們照此類推,假設有一天AI獲得意識開啟進化,那么我們也會成為它們的自然環境,或者說它們DNA的一部分。
就此打住,文化人也能跑題,這正是我們思維敏銳的明證,繼續話題。
實際上,不僅僅是生物會有這樣的進化,生產也是一樣的。在最初,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是生產性的,不存在藝術與審美。這是基礎級的、微觀的演進。一些技術誕生,一些技術淘汰。
如果我們拉快進度條,這些都不重要。
5,
我們不妨把釀酒分為三個階段:古代階段、工業階段、精釀階段
古代階段
在漫長的古代,釀酒是非常混沌和失控的,不管今天的營銷家和嬉皮士如何推崇古代釀酒,我們都知道以先民的水平和條件,他們根本釀不出好酒來。
令人沮喪的事實是:他們種不出好麥芽和啤酒花,不知道糖化是怎么回事,不知道a酸,不知道酵母是什么東西,沒辦法控制發酵溫度,甚至都沒法決定自己的啤酒是什么味道。
可想而知,古代啤酒的特點是:
糟糕的麥芽烘焙水平
低下的糖化率
低下的酒花品質
糟糕的后苦 失控的發酵
雜醇爆表
染菌 氧化得一塌糊涂
沒有汽
只能常溫飲用
大師杯里任何一瓶參選家釀啤酒都比這種東西強,你們喜歡喝這樣的啤酒嗎?
隨著科技發展和工業革命,好的麥芽品質、制麥與糖化原理和工藝、啤酒花的選育和應用、酵母的發現和分離……一項接一項技術誕生和應用,一項接一項地技術把遠古釀造進化為工業釀造——工業啤酒誕生。
工業階段
如果說古代階段最終通過各種各樣的科學發現,開始把“控制”這一不可能的任務變為可能,那工業釀造就是在這一基礎上,讓啤酒的可控成為理所應當要保護的“自然環境”,釀造變得越來越高效,可控也開始延申到其它維度。
在這一階段,人們更加細致地劃分了釀造環節和不同科學領域,并且對它們繼續推進研究。
這使得人們可以隨心所欲控制啤酒的味道,可以把啤酒的成本降低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可以盡一切可能推進產能……
在這一階段中,美式淡拉格這一風格脫穎而出,因為它是最可控的味道,最低成本以及近乎無限放大的產能的綜合體。
與此同時,糧食增產、冰箱普及、集裝箱普及、互聯網誕生。
隨著這一發展的登峰造極,人們在家以極低廉的價格喝一杯冰啤酒,成為了現實,降低成本、提高產能不但達到了極限,甚至有溢出。
精釀階段
同樣的,以上所有成果成為了背景和環境。啤酒會走向哪一步?
正如照相機的誕生,對依靠小孔成像過日子的肖像畫家產生巨大沖擊,所以以印象派為代表的現代繪畫突然爆發一樣——當產能抵達超越需求的極限這一閾值時,人們不免會對千篇一律的工業啤酒厭倦并且對豐富性挑剔起來。
現在回到第二部分,你明白了嗎?
6,
如果沒有一步一步的發展,你現在只能嘗到極其昂貴,味道和尿一樣的啤酒。
而正是因為一步一步的積累,啤酒釀造走到了今天,味道可控、價格低廉并且品類極大豐富。
換句話說,我們正在經歷一段重要的歷史時期:
味道越來越從一種普通享受,進而成為藝術——這就是Craft beer。
在Fever的許多介紹里,都有一句“我們把味覺視為藝術的一種”,現在你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了嗎?
用戶點評 共 10 條評論
I know it when I drink it
哲學家
贊,解釋得很詳細了~
是不是精釀,喝就vans兒了。
學到很多!
好文章
前面七篇哪里有?
為什么下面這么長的空白我劃了好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