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幾個我最近看到,又特別想分享的精釀啤酒事件:
一、Stone 裁員數十人!
在亞洲,Stone的品牌形象一直都保持得很好,不單基本產品受消費者喜愛,限量款產品更是受人追捧、一酒難求,這讓Stone給人一種逼格相當高的感受。只是Stone進軍亞洲的步調似乎跟不上它在美國減少的銷售量,酒廠在這個月中裁員5% 的員工,其中包含總酒廠的釀酒師 Denise Ratfield,顯然他們的營運狀況越來越差。
我的解讀:
雖然他們仍然宣稱是擁有最多員工的美國精釀品牌(之一),但這榮景不再的現象背后,是代表Stone的味道變差了,還是代表著美國有更多比Stone更強的品牌,市場領導者的地位即將易主?
二 、鵝島在上海辦了場高逼格活動,企圖進攻中高階消費市場?
上周五 (10/21),中國鵝島在上海幸福碼頭舉辦 2015 波旁世濤發布會,一張千元的門票該會有什么樣的內容呢?
基本的人員服務、場地布置都該到位,以波旁世濤與各式咸、甜小點迎賓,整排的橡木桶展現主題與氣勢,電影、樂隊、創意混調還有各個精致布景,十分協調與舒適。除外,每位賓客還有個木盒禮品,內容包含 2015 波旁世濤一瓶、橡木片開瓶器一個、波旁世濤圖標的 Spiedelau 啤酒杯以及一套香氣紙。
而現場不單來了許多看似平時不喝精釀啤酒的商業人士與外國人,出乎意料地是見到北京自釀啤酒協會的李大會長及幾位北京同好,才知道鵝島提供他們行程費用,場面聲勢浩大啊!
我的解讀:
對于鵝島充分利用百威英博的大型資本優勢及行銷經驗,將精釀啤酒打進較高階消費族群的企圖,這是件值得開心的事。誰說精釀啤酒不能踏入和葡萄酒、白蘭地、威士忌等消費型酒類一樣高的殿堂,只是精釀啤酒品牌多是屌絲文化、能力有限,如今有一位大哥愿意打前鋒,何嘗不是件好事?
三 大師高巖成功將精釀啤酒與大型設備展結合
十一連假結束后,上海迎來兩年一度的「中國國際酒、飲料制造技術及設備展覽會」,南京高大師精釀啤酒品牌與會展公司合作,展覽會里再舉辦個「2016中國國際精釀啤酒展」,共有44家國內精釀啤酒企業,8家進口啤酒的代理商參展,來自各地的朋友們都齊聚一堂,熱鬧了連假過后的憂郁。
我的解讀:
這次的展會時間雖然是平日,一般人在早上、下午飲酒的意愿不高,所以客流量不特別充足,但這次展會已讓許多技術、設備大廠看到精釀啤酒文化,他們未來會否投入更多資本創造精釀產業所需的技術與設備則不得而知,但總是個不錯的開端。
四、臺灣品牌「金色三麥」力求轉型、改變包裝
江蘇建有啤酒廠與啤酒餐廳,在上海市靜安區也有餐廳,深耕臺灣啤酒餐飲文化超過12年,以金色三麥啤酒餐廳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金色三麥集團」,多次帶領臺灣精釀啤酒站上國際舞臺,于上周 (10/20) 正式宣布「SUNMAI」啤酒品牌全新上市,帶領精釀啤酒文化持續不斷蓬勃創新!
我的解讀:
近幾年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嚴查酒駕的政策,過往那種大口喝啤酒的機會變少了,金色三麥過去兩升裝的玻璃瓶已不符合現在啤酒產業趨勢,這次看準時機進行轉型是個很正確的作法,量少、質精、口味多,當然貓跟妹子也很可愛,老品牌應該能重新被消費者關注。
五、經典蘇格蘭威士忌品牌 “Glenfiddich“ 推出過 IPA 桶的威士忌!
Glenfiddich 的麥芽大師 Brian Kinsman 為了要測試新品種麥芽的味道,于是突發奇想地找鄰近的思佩賽精釀酒廠 (Speyside Craft Brewery) 合作,嘗試性地釀造流行的美式淡色艾爾,再把啤酒放進橡木桶里,賦予橡木桶啤酒花的味道后,再用以陳放蒸餾后的新酒,生出的這款 “Glenfiddich India Pale Ale Experiment” 讓人看了就垂涎欲滴啊!
我的解讀:
前年,我曾聽 Glenmorangie 蒸餾廠 Bill Lumsden 博士說 “Signet” 是他喝到英式波特啤酒后發想而生的酒款,這次 Glenfiddich 再度把印度淡色艾爾放進威士忌的制程中,可見酒類產業間的合作已從啤酒單方面擷取威士忌元素的方式,開始走上威士忌使用啤酒元素的進程,兩個相近但不同的產業未來能迸出怎樣的火花,我期待著。
精釀啤酒的文化向四面八方蓬勃地開展,我個人覺得精釀啤酒產業未來的道路實在難以預測,也沒有個原則可遵循,想必唯有累積實力、追求品質才能在未來的精釀市場上爭取到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