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走就走的丹佛之旅
俗話說:“Work hard, Play harder”. 啤酒算是辛勞工作后最實惠溫和的催化劑了。幾千年前古埃及修金字塔的時候,發給工人的工資不是銀子,而是啤酒和面包,對于這些體力勞動者來說,啤酒能解乏,某種程度上可比銀子實用多了。
記得第一次被朋友帶著喝IPA時,感覺“哇,這啤酒怎么這么苦,口味這么重!喝的點在哪里?”。 但之后便神奇地喜歡上這些苦味和酒精雙高的精釀啤酒了。
不安分的我甚至覺得,淺嘗輒止地去品嘗芝加哥當地的精釀啤酒已不足以表達我對它們的熱愛。于是毫不猶豫踏上了飛往丹佛的飛機,決定再親自去拜訪下啤酒的納帕谷——科羅拉多。
8月13日至17日的丹佛,恰好有個”World Brewing Congress”(世界釀酒展會)。展會上不僅有學術交流、原料供應商和設備商的展臺,還有了解丹佛當地環境的各種一日游。該展會是聯合了美國、日本和歐洲的釀酒協會共同承辦的,目的在于構建一個全球釀酒的網絡來散播和交換重要的行業信息和研究。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交流中,我還認識了一個比利時的和尚,在后文中他會和我們見面。
(一篇討論中美啤酒工業變化對大麥和麥芽行業經濟影響的論文,由中美的學者企業聯合發表)
理論需要聯合實踐,本次展會的主辦方還組織大家參觀了當地比較有代表性的酒廠,除此之外,我自己也走訪了幾家酒廠,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如下:Equinox Brewing、New Belgium Brewery Co、Odell Brewery Co、Boulder Beer Co、Avery Brewery.在此我將挑選兩家較具代表性的酒廠:New Belgium Brewer和Boulder Beer ,與大家分享。
New Belgium 新比利時釀酒廠
(New Belgium 新比利時釀酒廠)
這家酒廠的規模比較高大上,名字雖有些老氣,但也算是簡單粗暴地展現了酒廠的比利時風格。
New Belgium的故事要從32歲的電子工程師Jeff Lebesch的一次比利時旅游說起。在那次旅行中,他被當地的啤酒文化深深感染,隨后就騎車前往一個個酒廠探訪,品嘗當地啤酒,熱情積極地與當地的釀酒師、行業者交談。隨后立志把比利時的啤酒文化帶回國,與他當時在福利會工作的朋友Kim Jordan在一個地下室開始了釀酒之旅。負責市場營銷的Kim挨家挨戶推銷啤酒,就這樣日復一日的堅持,讓一個地下室啤酒作坊,發展成了如今全國啤酒產量No.4的精釀酒廠,年產量達914,000桶。
(另一個視角的New Belgium)
炎熱的8月刺激了啤酒消費,我們一到這兒就發現吧臺里人滿為患。
(New Belgium 的吧臺熱鬧非凡)
有啤酒就一定有游戲,而搭配比利時風格啤酒的,是一款比利時傳統游戲“Rolle Bolle”,這是一種硬地滾球游戲,不過滾的不是球,而是類似車輪形狀的干奶酪,地面是有弧度的,目的是把對方的球擠出圈內,根據得分評勝負。
(比利時傳統游戲“Rolle Bolle”)
之后我們參觀了新比利時酒廠的酵母培養實驗室,這里儲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野生酵母和自培養的酵母。酒廠目前就是一個研發中心,很多周圍的同行亦會把這些研發工作外包給他們,這樣就集合了行業精華。
(酵母培養實驗室)
從酵母培養實驗室出來,我們路過了化學分析實驗室,主要作用是監測投入的原料在釀造過程的變化中是否能達到質量的要求。
(化學分析實驗室1)
(化學分析實驗室2)
酒廠對于啤酒各階段的量化分析是相當全面的,試管里的樣品被機器搖勻化驗,電腦的圖標不斷變化….請繼續腦部畫面。
(實驗室的儲罐,被裝飾成小黃人)
之后我們體驗了本次參觀的重頭戲——酸啤酒。
(木桶儲蓄罐)
這些橡木做的木桶一部分是法國運過來的,還有一部分是美國當地產的。
我們在此品嘗了Le Terroir(法語,來自土壤的)干酒花酸啤酒。酒色是混濁的金黃色,有成熟的水果香氣,如柑橘和熟透的桃子一樣,后段更有一些木質調香氣。品嘗一口后,察覺到水果味道和檸檬、芒果般的酸味,亞麻黃啤酒花帶出的熱帶水果味道和酸味搭配在一起,創造出酸果汁般的感受,并迅速地在舌頭上散發開來。
(干酒花酸啤)
和我一路的和尚對這款酸啤酒贊不絕口,說是在這趟旅途里喝到的最好酸啤。
(與遠道而來的和尚合影)
Boulder Beer 角峰釀酒廠
之后我與幾個一日游認識的朋友一起在波德鎮逛了逛,這個大學城目前是科羅拉多新興的創新技術城市,谷歌將在這里增建33,000平米的谷歌學院, 據美國彭博資訊公司(Bloomberg) 統計,波德鎮是全美人才流入排名第一的地區。
(Flatirons,直譯熨斗山,他們是波德鎮的標志)
這座落基山腳下的城市景色優美,氣候宜人,戶外活動豐富:徒步、單車、登山、滑雪、漂流……所以這也是被評為全美最幸福的城鎮之一。
(Flatiron夏季遠眺的村莊美景)
和其他科羅拉多城市有個相同點,波德鎮有屬于自己的精釀酒廠,來這旅游的朋友可以去瞧瞧Boulder Beer(角峰釀酒廠),這是科羅拉多的第一家精釀酒廠,可以說記錄了整個科州的精釀啤酒發展史。
(Boulder Beer 角峰釀酒廠)
酒廠于1979年由兩位科羅拉多大學物理教授成立,那時的美國一共只有43家酒廠(目前有5千多家) 。他們起先是在波德鎮北部一座朋友的山羊農場中釀啤酒。
(一開始在山羊農場中釀啤酒)
在全世界都在喝顏色清淡的拉格啤酒時,角峰釀酒廠大膽嘗試的波特,世濤和艾爾啤酒贏得了同行和顧客的稱贊。現在美國大約有5千家精釀酒廠,90%都是近幾年成立的,經歷了時間考驗的角峰釀酒廠依然如嬉皮士般不停止的探索和嘗試,一直很草根地和大眾接觸。
(角峰釀酒廠與草根大眾)
我們在當地釀酒廠品酒包間的墻上,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獎章,主要是Great American Beer Festival(美國啤酒節)和World Beer Cup(世界啤酒獎杯賽)獲得的成績。
(歷屆的獎牌)
GABF是美國國內為期三天的重要年度啤酒節和比賽活動,始于1982年,每屆都在丹佛會議中心舉辦。世界啤酒獎杯賽則是每兩年舉行一次,由Charlie Papazian發起,來自60多個國家的釀酒大師、多達1400家釀酒廠、200多位專業評委一同來評判多達2000件參賽作品,號稱啤酒界的奧林匹克競賽。
看過酒廠獲得的成績,眼前就擺著供品嘗的樣品,一共13款,每人面前都擺了滿滿一盤,我們的觀光小隊共7人,每人喜歡的口味都不一樣,布魯斯有聲有色地為我們講解每款酒的特點。
(供品嘗的樣品)
我比較喜歡的有三款:Shake Chocolate Porter (巧克力波特)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即上圖離我們最近一排的左數第二杯,這款波特顏色濃黑,因為釀酒師加了可可豆,一口下去有著濃郁的黑巧克力香氣和味道,收口有淡淡的咖啡味,口感順滑。
第二款是Mojo IPA (魔法美式IPA ),即上圖中間一排右數第二個,這款酒喝起來挺有意思,酒花的苦味和麥芽的香味之間有著巧妙的平衡,獨特的亞麻黃酒花使這款IPA帶著新鮮的西柚味兒,收口 干凈脆爽。我本身不是重口味玩家,這款酒剛剛適合我。
第三款是布魯斯推薦給我的,Fusion Blood Orange IPA(血橙之漿美式IPA),即上圖最前排中間那杯,之前作為社交啤酒只在有限的季節推出,色澤是明亮的金黃色,IPA和血橙味道融合在一起,因為IPA收口很柔滑,沒有滯重的苦味,剩下的是酒花和血橙的混合香氣,和食物很好搭配。
(從左至右為巧克力波特、魔法IPA、血橙之漿和渾濁淡爽酒花艾爾)
品嘗過新鮮的啤酒后,酒廠觀光之旅就接近尾聲了,只見酒吧又坐滿了一批等待下一場酒廠參觀的人,當地人拿著酒壺來打酒的人也不少,可見啤酒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需品。
(酒吧后院)
近幾年科羅拉多被更多人稱為啤酒的納帕谷(Napa Valley),因為這里水質優良,酒廠的水源是落基山的冰川水,不需要過濾便可飲用,很多世界各地的釀酒師都在這里建廠釀酒。其次是科州人很喜愛自己釀造的啤酒,人均啤酒經濟貢獻全美國排首位,個人消費啤酒量排名第二。另外,科州人在啤酒改革方面獨樹一幟,這里有康盛啤酒公司和做精釀啤酒起家的John Hickenlooper市長帶頭,讓丹佛啤酒節成為了美國精釀啤酒的名片。
(落基山國家公園)
天色慢慢暗淡下來,我們之后又去了Avery Brewing 吃了晚飯驅車返回酒店,這時候的丹佛華燈初上,酒吧街的人漸漸多起來,旅游城市都是這個特點,宴會不斷,歡聲笑語,這樣一個地方,離雪山不遠,一靜一鬧,恍如隔世。
作者介紹:提辣米叔,長居芝加哥,往返于中美之間,貪戀美酒,更熱愛生活。本職是全球貿易與供應鏈管理,希望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個人微信號:chengyang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