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往期關于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文章介紹后(詳見文末相關閱讀推薦),這一次我們拋開華麗的描述詞藻,按感觀先后順序排列“觸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來直觀地品評啤酒。
觸覺
當酒杯拿上手時,我們先感受到的是溫度,不同風格啤酒的適飲溫度不同,但目前國內酒吧大致所有風格都是統一溫度,包括比賽用酒。
一般色度淺、麥芽濃度低、酒精度低的啤酒適飲溫度較低些,如皮爾森/拉格/小麥類一般是5°C左右,常規艾爾類8-12°C,雙料/博克/烈性啤酒/帝國世濤等高酒精度、高麥芽濃度的是15°C左右。
視覺
視覺上,主要可以觀察啤酒的色度、澄清度和酒頭(即泡沫)。
色度:稻草秸稈色,黃色,金色,琥珀色,深琥珀色 /淺銅色,銅色,深銅色 /淺棕色,棕色,深棕色,極深棕色,黑色。
澄清度:清澈,朦朧,混濁,雜質。大多數商品啤酒是清澈的,小麥啤酒可清澈也可朦朧混濁,出現懸浮雜質要么是壞了,要么是沒做好。
酒頭(泡沫):是否豐富,是否細膩,是否持久。
嗅覺
這個內容包括麥芽的香味,啤酒花的香氣,酵母的香氣。前端嗅覺應該在拿起杯子后就開始聞香氣,因為香氣變化比較快,也可以通過晃動杯子重新激發香氣。
下面主要列舉一些較典型的香氣。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接觸到的味道也不同,對氣味的靈敏度也不同,所以對氣味的認知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有人聞著是丁香味,有人卻覺得是煙味,有人覺得像青蘋果味,有人卻覺得像青草味,沒法說誰就對誰就錯。
麥芽香氣:餅干、谷物、面包,焦糖、蜂蜜、堅果干果,黑色水果(黑李子、葡萄干、無花果等),巧克力,咖啡,焦香、煙熏味。
酒花香氣:青草味、木味、樹脂味、辛辣味、花香味、香料味、熱帶水果味(檸檬、荔枝、柚、柑橘等)。
酵母香氣:酚類(丁香味,煙味)、酯類(果香、辛香、花香),酸味。
另外還有發酵產物帶來的味道,有些聞起來還挺好聞,有些就令人不舒服。
雙乙酰:很多人說像抹布的味道,有的人說像黃油/奶油的味道、餿飯的味道。雙乙酰的含量過多,就會給酒體帶來不愉悅的體驗,是衡量啤酒成熟與否的決定性指標。捷克拉格和一些英式啤酒允許微量雙乙酰味存在,大部分啤酒是不允許的。
DMS(二甲基硫):類似煮玉米,洋蔥味、熟菜味的氣味。少量的話反而可增加風味,一些拉格是允許少量存在的。
乙醛:像青蘋果的氣味,生青味,有人說是生青草味。具體如何描述,和乙醛含量的高低有關系,也和人嗅覺的靈敏度有關。啤酒的上頭,除了高級醇,還有這個乙醛的因素。
異戊醇:高級醇的一種,達到高級醇總量的50%。有人說是一股臭臭的味道,類似臭襪子的氣味,也有人認為是圓珠筆芯的氣味,就是我們小時候喜歡用的圓珠筆筆芯的味道,相信大多人都去聞過。當聞到啤酒有這種味道,別喝,或禮貌性少喝,多了容易上頭,容易醉,讓人頭痛,典型的缺陷。
硫味:臭雞蛋味或泡原礦溫泉時聞到的那種沖鼻的味道。酵母自溶也會帶來硫臭味,典型的缺陷。
氧化味:有點像自然界中俗稱為花大姐(即臭蟲)的氣味,蟑螂味,也有人覺得是濕紙板味。嚴重的氧化是一種皮革、 膠皮味、醬油味,但不少人挺喜歡醬油味的,特別是波特世濤。
溶劑味:類似指甲油的味道,裝修時的香蕉水味,典型的缺陷。
日光臭:狐臭味,臊味。
金屬味:鐵銹味,墨水味。
除此之外還有酒精味,橡木桶味,酸味等。
除了前端嗅覺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喝到嘴里時,含著呼吸通過口腔嗅覺加強對香氣的感受。基本上通過前端嗅覺與口腔嗅覺就可以聞到啤酒絕大部分的香氣。
味覺
喝一口約口腔容量一半大小,讓酒液在口腔內流淌,布滿整個口腔,另外還可以吸入一點空氣,讓口中的酒液與空氣接觸,加上口腔內的溫度和唾液的作用,可以讓啤酒的芳香、味道、口感充分展現出來。在品嘗的時候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每一個味蕾,仔細鑒別它的甜味、苦味、酸味和其他風味。
味覺相對簡單,就甜,酸,咸,苦。無非是入口是先甜還是先苦,吞咽后味是苦是甜,苦的持續時間。
一般后苦明顯且持續時間長的啤酒品質都不太好;咸的風格類啤酒國內市面很少能買到,GOSE風格的啤酒通常帶點咸;酸味一般小麥類啤酒、水果啤、酸啤酒、老式陳釀啤酒才有酸味,其它的出現酸味是染菌的可能性比較大。
觸覺
我們可以通過口腔觸覺來判斷啤酒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低。
二氧化碳含量高會對舌頭產生刺疼感,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殺口感(氣泡感)”;酒精含量高的話會使口腔有灼熱感;麥芽濃度高的就會有粘稠感,通常表達為有嚼勁(咀嚼感)。
啤酒吞咽下去后,舌頭和上腭有時會產生收斂感(即澀感),只有少數風格啤酒允許低量的澀感,比如現在風行國內的IPA,低量的澀是可以接受的,但實際上國內的自釀很多都是澀感明顯,這也是一缺陷;回甘,當啤酒發酵到很干,殘糖非常低,酒精度和酒花苦度適當的時就會出現這種生津甘香的感覺。
用戶點評 共 2 條評論
學到了
越苦的品質越差?不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