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糾結Porter到底是什么,Porter和Stout有什么區(qū)別。Poter和Stout的區(qū)別可參考《現(xiàn)代的波特、世濤沒有區(qū)別!?》
而關于Porter的前世今生,且聽我們一一道來。
Porter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18世紀的英國,原意為碼頭的搬運工,其也被稱為波特或者搬運工啤酒,一般國內(nèi)將其籠統(tǒng)地稱之為“黑啤”。普遍來說,波特的酒體都比較厚重,顏色從咖啡色到黑色都有,普遍會帶點焦糖,巧克力之類的口味,極具咬合感,適合冬天喝。
世濤和波特的歷史與發(fā)展是交織在一起的,“世濤”也是用來描述 “黑啤”的一個詞匯,源于強壯的搬運工。一般被稱為“ExtraPorter”、“Double Porter”、和“Stout Porter”。慢慢地,“世濤波特”這個詞被省略成了“世濤”。舉個例子:健力士世濤最初是被叫做增料高級波特,直到1840年才被稱為增料波特。
1802年,John Feltham寫了一篇關于波特歷史的文章,被各大著作作為基礎性資料參考,但對Feltham的故事卻少有報道。當時他的寫作素材主要來自于1760年代ObadiahPoundage(一個在倫敦從事了數(shù)十年釀造貿(mào)易的人)寫的一封信。Feltham由于對十八世紀的釀酒術語不熟悉,很糟糕的誤解了文章的一些章節(jié)。Feltham稱在18世紀的倫敦流行一種飲料,叫做three threads,這是一種由ale,beer和twopenny(當時最烈的一種啤酒)各1/3品脫調(diào)制而成的。大約在1730年,一個叫Harwood的釀酒師釀造了一款叫Entire 或 Entire butt的單料啤酒,因為很好的重現(xiàn)了three threads的風味并逐漸被大家所推崇,波特由此而來。
波特最早是在1721年的時候被提及,但是沒人在Feltham之前說這是為了去復制“Three threads”。相反的,棕色小麥啤酒在倫敦的發(fā)展似乎要更久遠。在1700年之前,倫敦的釀酒廠在啤酒還未發(fā)酵完全的時候就派發(fā)出去,同時任何時段的酒都可以被消費或交易。波特是第一款在釀酒廠中陳放發(fā)酵的啤酒并且不受一些條件的影響,不用馬上喝完。這也是第一款可以大規(guī)模釀造的啤酒。一些倫敦的釀酒師,像Whitbread, Truman, Parsons 和 Thrale也因此在經(jīng)濟上取得很大的成功。
早期的倫敦波特用現(xiàn)代標準來衡量,那都是比較烈的啤酒。1770年,用比重計做的試驗有記錄到OG達1.071和6.6%的酒精度。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由于稅收的增加,使其比重下降到了1.055,隨之19世紀后期都保留了這個比重。這種風格的流行促進了釀酒師們?nèi)ドa(chǎn)更多種類、強度的波特。這些剛開始的單料波特在1.066左右,雙料波特(例如健力士)在1.072左右,三料波特在1.078,帝國世濤波特在1.095甚至更高。
漸漸地,倫敦一些大的釀酒廠開始用先進的科技來幫助釀酒,比如使用溫度計(1760)和比重計(1770)。后者的使用改變了波特的一些特征。最開始的波特是完全用棕色小麥釀制的,后來的釀酒師開始精確地度量他們的小麥用量,并且發(fā)現(xiàn)他們使用的棕色小麥,雖然比淡色小麥便宜,但是只能產(chǎn)出2/3的發(fā)酵量。當拿破侖戰(zhàn)爭時麥芽稅增加,釀酒師們只能少用麥芽。他們的解決方案是使用一定比例的淡色麥芽和添加著色,使其能到期望的色度。1816年通過的法案,規(guī)定在生產(chǎn)啤酒時只允許使用小麥和酒花(一種英國純度),這些添加劑就被舍棄了。直到1817年Wheeler’s發(fā)明的幾乎全黑的麥芽又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很多倫敦的釀酒師為了風味,仍舊堅持用棕色麥芽,但焦香麥芽的出現(xiàn),使得后來基本用95%的麥芽和5%的特定麥芽來釀造波特。
直到1800年之前,全倫敦的波特都在大罐中發(fā)酵成熟,常常裝在好幾百個桶中,在分裝到小酒瓶送到酒吧前常常要經(jīng)歷6-18個月不等。有人發(fā)現(xiàn)沒必要等到所有的波特都成熟,將一定量的高發(fā)酵的啤酒(18個月或者更高)和新鮮的或者淡的波特混合可以生產(chǎn)出一種風味相似于發(fā)酵完成的啤酒。因為這只需要拿少量的啤酒去深度發(fā)酵,所以一種更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方法由此產(chǎn)生。正常的混合比例一般是兩份新啤酒配一份深發(fā)酵的啤酒。
在1860年之后,由于波特的普及和深發(fā)酵的風味開始漸漸走下坡路,波特的銷售開始變得”溫和”。在上世紀最后的十年里,很多釀酒師都不再堅持他們的波特,轉而去釀造一兩款世濤。那些堅持波特的,也開始釀一些比較淡的波特,也少用了一些啤酒花。在1860年到1914年,比重從1.058降到了1.050。與此同時,每36加侖啤酒的酒花投放量從兩磅降到了1磅。
在一戰(zhàn)時期的英國,谷物的短缺影響樂啤酒濃度。愛爾蘭對于啤酒的要求變化不是henda,愛爾蘭的釀酒廠像健力士可以繼續(xù)釀戰(zhàn)前濃度的啤酒。英格蘭的釀酒師繼續(xù)釀造一系列瓶裝酒,也有些生啤,如世濤。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二戰(zhàn)和之后。這些酒比戰(zhàn)前的那些相對更加柔弱(從1.055-1.060降到1.040-1.042),這種強度的波特一直持續(xù)到了1914年。隨著波特強度的下降,單料世濤逐漸占據(jù)了市場,波特的飲用慢慢減少,在1950年早期開始停產(chǎn)。
在1978年Penrhos的小型酒廠推出了波特,這種啤酒風格開始了復興之旅。不久之后,著名釀酒廠TimothyTaylor也開始釀造波特。隨著Fuller的倫敦波特分別在1999,2000和2002年贏得了世界精釀啤酒大賽的金牌和銀牌,和2007年CAMRA的英國最高冬季冠軍賽的銀牌,以及2008年Wickwar Brewery站波特贏得冠軍,波特又開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現(xiàn)在英國有數(shù)十個酒廠都在釀造波特。
酒花兒誠意約稿
酒廠故事
精釀與美食
啤酒風格詳解
全球精釀大小事
···
一經(jīng)采用,即可獲得稿酬300元
你有料,就來“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