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beer被百威英博旗下的ZX Ventures收購小額股份,用戶大規模地抗議;前不久美國啤酒釀造商協會(BA)推出手工精釀啤酒標識,從業人員連連叫好;這一切都或多或少的和“獨立”有關。
1776年7月4日,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宣布獨立。而每年的這一天,美國的夜空里,一朵一朵煙花留下一抹痕跡。劃破夜空的絢麗煙花接踵而至地綻放,直到每一座城市被興奮后的倦意征服。
煙花以外,啤酒也是獨立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一些啤酒能把獨立日的意義體現得更真切。當然,“這些啤酒”指的是手工精釀啤酒(Craft Beer)。
“獨立”與“手工精釀啤酒”
所謂獨立,本是說關系上的不依附,但在當今的文化背景下,獨立早已衍生出更多的意義。
獨立音樂人,獨立電影,獨立咖啡館,獨立書店等,在這些加上“獨立”標簽的人事物中,我們總能嗅到“品質”、“小眾”、“精致”的意義。
而“獨立”、“品質”與“小型”正是美國啤酒釀造商協會(BA)對于手工精釀啤酒的定義。所以人們會認為,手工精釀啤酒是以獨立日的意義而衍生出的特色之一。
啤酒世界壟斷和獨立的戰役
獨立不易,因為自從文明出現開始,就總有一小撮視權利與利益為生命的獨裁者,向獨立和自由發出永恒的戰書。如今獨裁與獨立的戰火,早已從政治領域延伸到藝術、文化、資源、消費等各個方面。
而手工精釀啤酒,也同樣不能置身外于壟斷和獨立的戰場。
獨立與啤酒,密不可分
百威英博旗下的ZX Ventures,以收購的方式不斷擴大他們旗下的品牌,并試圖借此侵占其他小型而獨立的手工精釀釀造商的生存空間。
當然百威英博并非僅僅只是收購酒廠而已,不久前收購Ratebeer也是他們侵略手工精釀啤酒版圖的一著棋。
那么有人不禁會問到:“啤酒好喝就行了,管他什么獨立還是不獨立。”
如此邏輯,用一個夸張點的方式來說,大概就是:
當敢于和試圖壟斷的人反抗,卻因得不到支持而被干掉,那么剩下的就只是偶爾能傷及壟斷主義者皮毛的人;
當只能挫傷其皮毛的人也逐漸銷聲匿跡,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理性中庸”的飲酒客;
當最后“獨立”再也無法存在于這片領域,留給飲酒客的,可能就只有寡淡如水的啤酒。
當一座酒廠從獨立變成非獨立,會發生什么情況?
眾所熟知的福佳白,曾被譽為是最能代表比利時小麥啤酒風格的酒款之一。可惜一場意外的大火讓豪格登酒廠面臨倒閉。很多比利時酒廠都伸以援手,當時比利時最大的酒廠“時代”也“慷慨解囊”提供貸款重建酒廠(時代酒廠實際上是Interbrew的一部分,而后Interbrew和巴西的Ambev合并,成了現在的百威英博)。作為債主,透過債券時代酒廠不斷給福佳白施壓,改變配方以迎合市場,最終,福佳白的口味變得越來越淡。
注意紅色名牌
如果你依舊認為“Ratebeer就算完全被收購也沒關系,你依然可以買到你喜歡的樹屋”,那也只能說你看不到獨裁主義壟斷主義者背后的鍘刀而已。
手工精釀啤酒的獨立與繁榮
當今美國手工精釀啤酒的繁榮景象有目共睹,而這里所說的繁榮,并不只是好看的市場份額、銷售增長這般的數據,產品、消費品本身的多元化也同等重要。
美國啤酒行業的繁榮和獨立有著密切關系。
一方面各個協會、論壇、媒體、平臺都在努力爭取獨立空間以及教育市場。BA以及各個州的協會從法律上為精釀手工啤酒爭取更好的生存環境;論壇讓喜歡手工精釀啤酒的愛好者得以更多地交流;媒體以傳播手工精釀啤酒文化,支持精釀啤酒釀造商發聲而努力;平臺則讓愛好者更方便地接觸手工精釀啤酒。
另一方面,繁榮的景象,和手工精釀啤酒釀造商的獨立性有關。
人總是喜歡和獨立而有趣的朋友在一起,人也希望在飲酒時品嘗到更多有特色的佳釀。獨立允許并鼓勵特色的存在,正如獨立和獨特關系密切。如果世人的性子全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這個世界不必說,肯定很無聊。放之于啤酒,如果啤酒全是一條生產線上批量出來的水啤,這個世界的啤酒也相當無趣。
在手工精釀啤酒的發展中,BA可以說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協會。為了爭取到更多獨立小型酒廠的生存空間,BA從法律、文化和教育上不斷作出努力。想必大家最近也已經聽說:BA推出了官方認證的“獨立標識”。
BA推出的認證標識
BA推出手工精釀啤酒酒標的意義
聊這個話題前,我們來說點題外話。
1980年,法國《解放報》曾用彌漫著一股“死亡氣息”來形容法國小型書店的處境。幸運的是,法國政府為了保護獨立書店和獨立出版社,1981年出臺了一項法規:法國境內銷售的新書折扣不能超過定價的5%。這個保護措施,即便之后獨立書店遭到亞馬遜的侵略,但依然能存活下來。
反觀美國,它并沒有定價制銷售書籍的規定,因而獨立書店大批倒下。亞馬遜在美國大行其道,并于2015年在美國西雅圖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以亞馬遜上的銷量和用戶評分來進行陳列。不過《赫芬頓郵報》發現,亞馬遜實體書店的最佳展位通常都是食譜,更神奇的是很多經典的世界名著評分低于油管(youtube)up主湊熱鬧而寫出的新書。評論家們紛紛以悲觀的態度表示:“真正的文學會逐漸在書店和人們的視野里消失。”
美國西雅圖的亞馬遜線下書店
將這樣的經歷映射到啤酒行業,你會不會擔心有一天,Ratebeer上的全風格的Top 50里,出現某威旗下某款工業淡色啤酒的身影,或者被某威旗下的“前手工精釀啤酒廠”占據前十?
幸運的是,在美國,有BA敢站出來并一直致力于手工精釀啤酒文化的保護,啤酒作為人類歷史上被飲用最為久遠和廣泛的酒精飲料之一,文化始終滲透在其中。那些著力于復興傳統啤酒的釀造商,基本上全是小型獨立的手工精釀啤酒釀造商。
上述舉例中,美國獨立書店的消失,讓越來越多的人閱讀變得低智化;那么獨立的手工精釀酒廠如果被壟斷所吞沒,后果又會怎樣?
再回到手工精釀啤酒認證標識這樣一個問題,BA的此項保護措施,到底有沒有意義?
一本書好不好,并沒有嚴格的標準去衡量,不是說超過一百萬字的書就是好書,也不是說一本漫畫就一定是低智讀物,一杯啤酒同樣如此。既然沒有嚴格的標準,亞馬遜便可以混淆視聽,引導顧客對書籍質量產生錯覺。
別看只是一杯小小的啤酒,百威英博雖不敢稱鵝島在美國是手工精釀啤酒,但在中國,它可以這么說,因為中國并沒有一個完整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對精釀定義。
它還是精釀么?
而BA推出的酒標,在某種意義上說,讓百威英博在其他國家想要混淆美國定義的手工精釀啤酒的概念變得不那么容易。不僅對于美國有益,對美國手工精釀酒廠有益,對其他消費美國手工精釀啤酒的酒民也有意義。
既然美國手工精釀啤酒釀造商的利益得到了保護,那么,酒廠在爭取獨立空間的層面上,就處于更有利的地位。酒廠更獨立,自然也保護了美國手工精釀啤酒的多樣性和文化傳承的意義。
百威英博為什么總是被懟?
你可能看到大部分人都在懟百威英博,卻不見太多人懟喜力,懟嘉士伯。為什么?
諷刺百威英博在危害污染精釀手工啤酒的圖
最大的一個原因恐怕是百威英博本身的營銷策略太讓人看不起,甚至有人會使用“卑劣”來形容。手工精釀啤酒釀造商和大型酒廠之間存在競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有競爭也有合作。例如布魯克林和嘉士伯就有合作,以啤酒整體行業的利益作為出發點,試圖從整個酒精市場上爭取更多的份額(雖然百威英博也曾對媒體聲明他們在做同樣的事情)。
實際上一直在分裂啤酒行業的是百威英博,為了阻礙精釀手工啤酒的發展,百威英博使用過各種不公平的手段:分銷渠道、激勵制度、廣告宣傳等等。而真要說以行業的高度為啤酒爭取什么利益,要么是百威英博確實沒有做過,要么就是媒體不曾報道過吧。總之,人們認為百威英博總是帶著偽善的面具實則在抵制獨立與啤酒文化。
手工精釀啤酒釀造商的獨立性讓美國當今的啤酒行業繁榮起來。而獨立的死敵是壟斷和獨裁,面對當今的啤酒格局,我們是需要為了爭取啤酒的獨立性而發聲,還是默默選擇成為一個看客,大家心里都定有一個自己的答案吧。
恰逢美國獨立日,絮絮叨叨這么多,只希望,我們能對獨立有更深一層的思考和理解。為手工精釀啤酒爭取獨立不僅僅只是美國要做的事,同樣面對啤酒壟斷威脅的中國,也需要用于發出自己的聲音,守護獨立的精神。
注:文中“手工精釀啤酒”專指BA定義的Craft Beer。
本文不代表酒花兒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