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晚的酒局上,與酒友們喝著喝著聊到了啤酒的酒標,于是有了這篇隨筆的靈感。
行走的百威
酒標者,酒之衣冠也,衣冠楚楚的有之,衣衫襤褸的有之,在精釀的世界里,衣冠禽獸更是不少。從筆者不科學的分析,啤酒酒標大致與 a.國家 b.酒廠文化程度 c.營銷想法 d.酒款特性 有著比較大的關聯(lián)。
德國的酒標總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德國來的德式啤酒,了不起的格式化能力,在此也可以略為看出德國人傳統(tǒng)又嚴謹的一面。
來自德國的“國家隊代表”
筆者個人非常喜歡日本北德酒廠的酒標設計,略帶抽象意念的版畫,配色低調中透著花俏,是美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碰撞融合后的呈現。
來自日本的“有文化代表”
在整個精釀啤酒的世界里,塑造酒廠形象的能力,Mikkeller 說第二可能就沒人敢號稱第一。簡單科普下,帽子小伙名叫Henry,卷發(fā)大姐名叫Sally,這一對兒是 Mikkeller 的 創(chuàng)意總監(jiān)——來自美國費城的藝術家 Keith Shore 為 Mikkeller 獨創(chuàng)的鮮明角色。
無人不識的Mikkeller帽子小伙
下面這一系列是歐米尼珀羅/巴克斯頓合釀的冰淇淋口味啤酒,不得不說這酒標長的真像阿拉蕾的好朋友“便便先生”。相信很多朋友都會忍不住想喝喝看翔的味道,而且最好一次來四支。這個酒標簡單粗暴地把酒瓶內容物用具像的圖案呈現出來,讓消費者印象深刻。
行走的便便冰淇淋
對中國或者臺灣的消費者而言,面對著種類眾多的精釀啤酒,剛入坑的朋友們常會出現選擇困難癥。這個時候,最直接的瓶身、酒標設計成為了大家無法抗拒的誘因,該階段喝酒多屬于初嘗或者獵奇。
慢慢的酒越喝越多,大家開始有一些自己的品味,也會逐漸建立起對部分偏好品牌的忠誠度,此刻酒標好不好看已是其次了。而喝到了一定境界的酒鬼,據筆者的觀察,他們一般只關注兩件事情:第一是價格,第二是口味。
另一組具象化高手
我想這樣就能比較好的解釋,為什么美國很多頂尖酒廠的酒標設計都不甚出彩,因為美國消費者早已將精釀啤酒做為日常消費品,已經跨過被人教育什么是精釀啤酒的這個階段,而且基本消費當地啤酒為主,味道夠好就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以及獲得品牌認同。
不說還不知道這些酒有多厲害
而沒有實體酒廠的吉普賽品牌,如Mikkeller / To ol / Pohjala 這些吉普賽或曾是吉普賽的品牌,為了提高可見度,增加品牌附加值以cover掉代工費用,將酒標設計得美美的、充滿特色,那也是無可厚非。高顏值又好喝的產品,既能裝X又有品味,是入門消費者們所喜聞樂見的。
也是好漂亮的酒標
這兩三年的時間,國產的精釀品牌有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成立,有個有趣的現象是不少品牌喜歡用中文字來做酒標,畢竟中文字本身就是種藝術,放在酒標上足以產生一定程度的吸引力。
中國風
說起中國風的始作俑者,必須得提到來自臺灣的“啤酒頭”釀造的節(jié)氣啤酒,在臺灣風靡一時,俘獲了無數文藝青年的心,人人都想收集一套在家里當裝飾品。也讓許多后進的華人啤酒品牌起而效之,以為只要弄得有點文青,就能有市場有銷路。
中國風的濫觴
而下面這支“文青不要喝IPA”也算是近期臺灣看不下去文青風的一種反彈吧!
結果看不下去的人出了這個
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精釀愛好者有精釀愛好者想要的,文藝青年有文藝青年想要的。美美的酒沒什么不對,前提是,夠好喝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