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位英國人的家譜,幾乎都能在祖上幾代找到啤酒屋、啤酒店、酒吧相關的經歷——這不僅僅是因為英國人熱衷于飲用啤酒并把啤酒當作一種國民飲料(national drink),更重要的是在1830年頒布的《啤酒法》,極大程度地影響了英國國民的飲酒習慣,為啤酒在英國國內的普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19世紀20至30年代間,英國政府一直熱衷于普及啤酒,想要以此代替金酒等烈酒,減少因這些烈酒引起的酗酒、治安等問題(尤其是針對當地愛喝酒的工人們),加上當時英國缺少干凈的水資源,甚至人們會給小孩喝上一點啤酒來代替凈水,因此啤酒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健康的替代品。但是由于此前法律上的啤酒流通限制,釀酒相關的許可和牌照被牢牢捏在當地官僚手中,酒廠數量少,購買渠道不便,談何普及呢?
一條街的啤酒屋
因此在1830年,政府開始了全面推行新的《啤酒法》,取消了啤酒稅,將持牌小酒館和酒吧的開放時間延長至每天18小時。同時免除釀酒許可和牌照的限制,只需要交上2幾尼(約等于現在的100多英鎊),任何人都可以釀造和出售自己的啤酒!
于是,一夜之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了30000多家啤酒屋(部分地區人與啤酒屋比達到了5:1),僅在倫敦內,三個月中就發放了數千張新的許可。酒吧,無數家庭小作坊投入到了釀酒的浪潮之中,啤酒屋里吃喝住宿一條龍,甚至成為了犯罪和妓院的溫床。
*在當時,酒吧是屬于持牌正規經營,而啤酒屋只需交一點小錢就能開張,不問資格,只是經營權限和經營時間上有所限制。
據當時的報告指出,工人階級酗酒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致使國家1/6的工作日在酗酒中喪失,“無節制飲酒導致的發展遲緩,相當于每年幾乎5000萬英幣流失”。
工人酗酒帶來的混亂景象
結果自然是事與愿違,政府想要通過啤酒的普及來加強當地的治安和降低犯罪率,啤酒是普及了,但是糟糕的治安情況卻變本加厲。人們將自家的住宅改造成釀酒廠房,甚至在那些破舊、家具都沒有的貧民窟中日復一夜釀著各色各樣的啤酒。平均走上三分鐘,你就能看到另一家釀酒作坊。沒事買一瓶喝上一口,醉醺醺的一天是貧民窟中打發日子最好的手段。與此同時更出人意料的是,烈性酒的銷量只在法令頒布的前三年間有所降低,卻在后續的幾年間直線攀升。
而釀酒販酒的高利潤不僅誘使居民們把住宅改造成啤酒屋,也使得其他店鋪紛紛轉型,鞋店、帽商、乃至律師事務所。在英國的曼徹斯特,每周都有幾十家新的啤酒屋開張,數量超過旅館和其他公共場所總和的兩倍之多。
你能想象這樣破舊的住宅里是一個釀酒作坊嗎?
《啤酒法》的頒布帶來了英國啤酒業的野蠻發展,但是也毫無疑問為英國啤酒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世紀20年代,波特啤酒(Porter)的問世促成了英國啤酒業的第二次革命性發展。波特啤酒不易變質、易于保存的特質使其廣受酒商歡迎,而波特啤酒的“重口味”卻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
1830年初,更適口、清甜的艾爾啤酒開始逐漸走入大眾視野,由于當時的啤酒流通限制,要喝上一口艾爾啤酒并不容易。隨著《啤酒法》的全面推行,家家戶戶都能自己釀造自己的艾爾啤酒,也迫使更多的啤酒廠進行轉型,推陳出新。當時英國最著名的三家波特啤酒酒廠:Whitbread, Barclay Perkins 和 Truman 也在這一浪潮之中轉身投入了艾爾啤酒的懷抱。
家釀啤酒作坊的風行也為本土酒廠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許多在《啤酒法》期間開始釀酒的家庭作坊經過百年的演變,逐步發展成為了當地的知名精釀品牌,也奠定了啤酒這一英國“國民飲料”的地位。
《啤酒法》后,部分小酒吧逐漸發展成今天的酒廠
在《啤酒法》推行的4年后,野蠻發展暴露出的諸多弊端逐漸受到當局的正視,開始逐步對法案進行修訂,并收回許多不正當經營啤酒屋的經營權。然而覆水難收,花了3年發出去的牌照和權限,英國卻用了上百年來一一收回,直到1910年,仍有1/3的啤酒屋存活,1950年后,還有1/5的啤酒屋...直到今日,你還能在英國偏僻的郊外找到一家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啤酒屋,喝上一杯自家釀制的美味。
《啤酒法》是一部非常有爭議的法案,牽動了很多社會問題,甚至有人認為這一法案比當時其他任何一個法案更有社會意義,它帶給了英國啤酒產業突飛猛進般的進步,使更多優秀的啤酒為國人所接受,并逐步成為英國的“國民飲料”。但是這一粗獷的法案帶來的社會影響同樣引人深思。《啤酒法》的推行過程中還有許許多多為后人津津樂道的細節,我們有機會再為各位一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