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布魯克林有不下48家釀酒廠,但各家釀造廠被迫與工業型酒廠競爭。1976年,這個地區最后一家釀酒廠倒閉。
1984年,史蒂夫·辛迪從中東回來,他決定要創建一家啤酒釀造廠,把“真正的啤酒”帶回布魯克林,從此精釀啤酒革命的序幕緩緩拉開。
精釀浪潮翻涌澎湃,布魯克林為了從紐約走向世界,聘請了備受尊重的釀酒大師加勒特·奧利弗(Garrett Oliver)。
而他的加入,成為極具意義的轉折點:在加勒特加入以后,更多種類和風格的啤酒開始出現,也讓布魯克林的名氣從紐約擴散到了全美,乃至世界。
今天,酒花兒CEO沈愷與布魯克林首席釀酒師加勒特·奧利弗在上海對話。
加勒特為大家帶來許多關于精釀啤酒行業風潮的干貨,還有對中國精釀蓬勃發展的建議喔~
如何看待精釀啤酒發展趨勢
精釀啤酒其實是全球工業食品復興運動的一個分支,它是整體運動的一環,而不是獨立排外的。精釀的發展聯動了其他方方面面的發展,包括食物以及其他新型飲料。
目前精釀啤酒在全球的發展依然高速增長,比如在法國年化成長率將近30%,在中國我估計有一天會年化100%的成長。在美國精釀增速稍降,是因為我們的行業在美國已經成功了,基數已經變化,增長就會緩慢一點。但我相信終有一天精釀在美國會占同類別市場30-50%的份額。
怎么向一個從來沒有
喝過IPA的人形容“酒花味”
酒花味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苦味,一個是香味。從傳統的IPA到現在最新的新英格蘭IPA,酒花兒味的構成成分是完全不同的。有的酒里面酒花就是苦的;而有些則體現出大量的柑橘,草本和花香。
但是隨著酒花兒的品種增加,酒花味也更加復雜,譬如你很難去和人形容一杯IPA里有椰子味。所以,形容得天花亂墜不如讓他直接嘗一口。
支持布魯克林酒廠
持續發展30年的企業文化是什么
創造力是核心。在整個精釀浪潮里,我們一直在探尋精釀結合雞尾酒,葡萄酒和其他飲品的創新手段。
我自己就愛喝很多紅酒,也結實了很多做葡萄酒的朋友。目前在紐約、哥本哈根興起的自然酒運動其實和酸啤酒運動、西打運動一樣,本質都屬于同一個文化。
有很多不同領域的人互相筑起高墻,但是我認為我們需要完全了解各個領域在發生什么,這才是創造力的永動源泉。
注:自然酒的概念,目前在全球漸成流行。與其相似的概念還有很多,比如有機葡萄酒,生物動力法等等,它們都有一個特征——企業和釀酒師以最大的誠意尊重自然,減少人不良添加。在當下,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健康的追求,釀造出安全和健康以及更好品質的葡萄酒,是葡萄酒生產企業的新命題。
首席釀酒師
最喜歡的布魯克林啤酒
這是幾乎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創造過很多啤酒,每一個我都愛。
但我通過這個問題想到了其他有意思的事,目前我的工作重點是野生菌發酵。我會從葡萄酒,西打里面獲取酵母,并投放到啤酒桶里面去,誕生出很多美妙而又完全不同的風味。
我還考慮用很多全新的谷物進行釀造,比如來自中非的fornia谷子。就像很多中國酒廠開始用青稞釀造一樣,其實世界各地都有特色的谷物,只是人們之前互不相知而已。
低醇無醇啤酒
風潮評估
我個人對無酒精度的啤酒是不感興趣的,但是從技術上,我們可以做一款出色的無醇啤酒。
在歐洲無醇的興盛是因為人們有太多場景需要無醇啤酒。但如果人們想控制總酒精攝入的話,也可以選擇最后一杯或者兩杯可以不喝高酒精度的產品。
對中國酒花兒用戶提問
我想問的是中國精釀啤酒行業能否對世界啤酒行業做出貢獻?
周游全世界到處喝酒,但往往每次都是那幾個風味,我已經對美式IPA無比厭倦,來到中國真的非常想看到本地的特色。
我前天喝了桂花米酒,過了陶壇子又過了橡木桶,真的有特色又好喝!希望中國精釀啤酒行業能誕生出屬于自己的風格并大獲成功。
對話結束,但經典在延續,創新的潮流也在奔涌向前,精釀的舞臺絕不會落幕。
酒花兒也愿中國精釀如加勒特·奧利弗所言,可以創造出自己的風格,并在世界精釀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面對加勒特最后的提問,留言里告訴我們答案吧~
用戶點評 共 7 條評論
有錯別字,“結實”應為“結識”
ET之前不是有個當歸世濤嗎,很有中國范兒的趕腳,可惜我沒趕上。
要做到敢為??
才知道沈愷是CEO
致敬經典,敢于創新
中國除了青稞,還有小米、高粱、苦蕎、薏米等等特有谷物值得去嘗試,說不定一不小心整出個新種類火了呢
后來者居上,加油哦!